为深入了解小朱家村历史变迁,扎实推进实践育人,云顶国际“红色我们”志愿者服务队的第四天实践活动,在清晨的微风中拉开了序幕。这一天,队员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、对专业的热忱,在行动中践行初心,在交流中传递温暖。

清晨,队员们提着精心准备的慰问品,走进百岁老人家中。没有刻意的采访提纲,只是拉着老人的手,听他们慢慢讲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——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农田里的春华秋实,从村里的老渡口到如今的新民居,老人的话语,是小朱家村最鲜活的历史注脚。
“咱们小朱家村啊,早先就是个靠水吃水的打渔村,家家户户摇着小渔船讨生活;现在不一样了,岸边盖起了民宿,游客来了一波又一波,日子过得比以前红火多喽。”老人笑着说,眼里的光映着队员们的笑脸。陪老人晒晒太阳、聊聊家常,在温暖的互动里,队员们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最厚重的底色,也更懂了“乡村”二字不仅是地理概念,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记忆。





团队分两组开展系统性调研。经济学专业同学针对村民群体,通过结构化问卷与半结构化访谈结合的方式,重点收集其对文旅项目的参与意愿、资源供给能力及利益诉求,形成村民参与度评估报告;面向来访游客,则聚焦游览体验、消费偏好及服务改进建议,建立游客需求分析模型。调研数据将为文旅项目的业态设计、服务优化提供量化依据。
另一组旅游管理专业同学守在村口景观区,向游客收集反馈:记录他们喜欢的景致,询问对导览、餐饮的建议。汗水浸湿了队服,笔记本却记得越来越满,大家渐渐明白:文旅培育不是空想,得把村民的期盼、游客的需求,都织进乡村的肌理里。





傍晚,队员们与小朱家村书记——云顶集团优秀员工程连坤,在河畔座谈。他结合专业背景与治理经验,介绍村文旅资源与瓶颈,说起回村的初心:“咱小朱家村有老故事、好生态,不能就这么藏着掖着。”他将在学校里的所学,变成了带动乡村发展的“法宝”。在建设小朱家村特色旅游产业的基础上,打造“小朱家村汤饭”体验店,一心要让米饭从配菜变成主角。他让食材来源、制作过程都能通过直播看得见、查得清,这都是为了讲好一碗米饭里藏着的乡村故事。

面对队员们的提问,师哥以河边老槐树作喻:“做文旅得吃透历史,结合新想法”,并详解未来规划——将小朱家村打造成“大米界拉菲”,绑定响水大米,依托生态与文化,发展带编号联名款、订单农业及直播,还耐心解答各类疑问。星光下河风拂面,师哥的经验与队员的思考碰撞,明晰了文旅培育路径。

